乔冠华,曾任外交部长,一生传奇,才华横溢且感情充沛,被誉为“外交才子”。鲜为人知的是,他还有“酒仙”之称,因饮酒留下了诸多趣闻轶事。
乔冠华源自江苏盐城,自幼受当地文人饮酒赋诗文化影响,酷爱饮酒。30年代,他留学日德,遍尝世界佳酿。虽偏爱葡萄酒、白兰地,但他最钟情的仍是茅台。
1942年9月,乔冠华赴重庆八路军办事处途中,于贵阳偶遇德国留学同窗邓迁。邓迁以家藏佳酿茅台酒款待,乔冠华虽闻其名,却未尝其味,遂换大杯,自饮三杯方觉尽兴。
红军长征时,国民党既围追堵截又造谣,称红军在茅台镇让官兵在酒池洗脚。黄炎培闻此,仗义执言并作诗嘲讽国民党反动派。
传闻有客访茅台,竟在酒池边洗脚。
不论真假如何,我且不顾,天气寒冷,不妨先饮上两三杯酒,暖暖身子。
由此可见,乔冠华对茅台酒文化确有深入研究,付出了不少努力。
乔冠华抵渝后,负责《新华日报》的《国际专栏》。工作之余,他常去酒馆小酌。重庆国民党特务众多,乔每次出行皆被尾随。一次酒后微醺,见特务紧随,怒而转身大喝:“滚!”
这一怒吼如同雷霆,吓得特务四散奔逃。很快,乔冠华在重庆酒后怒斥特务的趣事,便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。
1943年,乔冠华与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同事龚澎结婚后,因龚澎反对,他减少了烟酒。朋友邀他饮酒时,他总以“已婚,太太不让烟酒”为由推辞。
出乎意料的是,不久之后,乔冠华竟让龚澎也成为了他的烟酒伴侣。友人到访常见二人共饮共吸,还忆起乔家茅台酒瓶常开,仅以碗覆之,以便随时畅饮。
60年代初,乔冠华随周恩来出访归途经昆明,云南省政府以窖藏20余年的茅台酒款待,乔冠华开怀畅饮,宴罢仍沉醉其中,久久未醒。
次日,乔冠华再访云南省府秘书长索酒,获赠两瓶新茅台,却面露失望,径直离去。秘书长尴尬不已,向乔的随员解释:“此酒专备总理,诸位沾光。今日窖藏茅台已尽……”
乔冠华领命后,在宿舍边饮茅台边构思,一个多小时即成思路。他叫来秘书,边饮酒边口述,秘书详记。初稿速成,他又边饮酒边修订,数小时后,酒过半瓶,稿子定稿。
毛泽东审阅乔冠华的稿子后,赞许道:“此稿气势磅礴,文采斐然,较前几稿大有长进。”
毛泽东含笑问乔冠华:“古人云,李白斗酒诗百篇,那你这篇佳作,是饮了多少茅台酝酿而成呢?”
周恩来在一旁同样笑道:“怎么说也得有一瓶,即便没有满满一斗那么多!”
乔冠华含笑答道:“仅余半瓶。”
乔宗淮回忆道:“父亲常工作至深夜,他说喝茅台能解乏,但这仅是表面。如唐晏诗所云:‘酒为翰墨胆。’父亲的佳作,确有茅台酒提神之功。”
酒多易误事,乔冠华曾因饮酒“闯祸”。1969年3月初,他与外交部副部长姬鹏飞为新任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接风,阿尔巴尼亚驻华使馆首席馆员阿果利也应邀出席。
宴会气氛热烈,宾主频举杯,觥筹交错。乔冠华与姬鹏飞酒量了得,相谈甚欢,欲一醉方休。新任罗博大使谨慎少饮,而阿果利参赞则积极应战,与乔、姬二人对酌。
阿果利显然不敌乔与姬,当晚他醉醺醺地离开宴会厅,踉跄步入轿车内,手握方向盘向乔、姬挥手告别:“待我再与你们一较高下……”
酒后驾车极易出事。不出所料,阿果利归途中不慎撞倒一名骑车工人,致其当场身亡。阿果利顿时愕然,酒意瞬间消散。
此事影响恶劣,阿尔巴尼亚政府迅速召回阿果利。外交部值班人员延误上报,致周恩来两周后始知。周勃然大怒,即刻召集乔冠华、姬鹏飞等人会议,严斥:“为何事后不即报?何故拖延两周?”
乔冠华等人沉默不语,周恩来续道:“外交部人员不应任由阿果利过量饮酒,反劝其多饮。阿果利在中国作客,出事我们责任重大。外交官尤领导,饮酒须节制,过量易误事。60年代初已有规定,外交场合饮酒不得超过三分之一酒量。”
周恩来稍作停顿,接着批评说:“若我处你们之位,定会安排专车护送阿果利参赞返程,岂能让其醉酒驾车离开?”
即便在愤怒之时,周恩来仍坚守实事求是。有人指责乔冠华因家中无酒才借机狂饮,乔冠华委屈回应:“非也,家中有茅台可饮!”
周恩来向质疑者摆手笑道:“不能如此断言!”
经历那事后,乔冠华深刻汲取教训,此后在外交活动中,他明显更加注重控制饮酒,行为举止更为谨慎。
1982年春,乔冠华因肺癌病情危急而住院。医生预测其生存期仅6个月,但他经精心治疗后,病情得到控制,肺癌基本稳定,并于9月底顺利出院。
1983年元旦,乔冠华邀夏衍、冯亦代、郑安娜等老友家中聚餐以庆出院。他心情愉悦,妻子特地开启珍藏茅台,让他重拾久违的举杯之乐。
然而出乎意料,那次竟成为乔冠华生命中最后的饮酒时光。1983年9月22日,他因病情恶化逝世,终年70岁。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
